Skip to content

Lackcast

Menu
  • 首页
  • 电影
  • 电视
  • 杂谈
Menu

风吹麦浪:一部值得尊敬的政治电影

Posted on 11 2 月, 201028 9 月, 2021 by vince

Ken Loach的《风吹麦浪》(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虽然获得了2006年的金棕榈奖,可也极富争议——尤其是在英国本土。这部以1920年爱尔兰独立战争与内战为主题的电影中,最令人难忘的地方之一,是两场围绕民主和自由的激烈论战,如果是对于这类棘手的政治问题没有太多立场思考的普通观众,可能真的会觉得无所适从。爱尔兰与北爱尔兰近年来似乎也成为电影关注的热点,Neil Jordan的《哭泣游戏》(The Crying Game)获得了奥斯卡,Paul Greengrass和Steve McQueen也都拍摄过这类电影,事实上,直到1999年,这座被暴力和战争笼罩几个世纪的岛屿才真正得到了安宁,问题当然错综复杂。不过相比个中的是非曲直,我更喜欢《风吹麦浪》的地方,是它所关注的视角。在历史的波浪翻滚面前,人的理想与情感显得格外渺小和悲凉。

电影的片名,来自爱尔兰的著名民谣:While soft the wind blew down the glade, and shook the golden barley,听起来是多么优雅美艳的一番乡原风光。有一个在英格兰北方念书的网友曾经向我提起他的感受:这个世界上可能没有人比爱尔兰人和苏格兰人更加爱国了。按照Loach的说法,爱尔兰到处都是当地的“史学家”。这种感情是源于凯尔特民族对于土地的执着,《飘》(Gone With the Wind)中女主角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爱尔兰汉子,他对土地的爱也被继承到了大女儿身上,为了自己的农场,Scarlett可以不顾一切。而本片中有许多的故事都发生在图中女主角Sinead家门口的这片场地上,这座平凡的农舍不停遭遇着各种洗劫,但即便是房屋已经被烧毁得一无所有,Sinead的祖母却依然固执,不愿意离开这片土壤。

除了土地以外,这个以踢踏舞闻名于世的民族最爱便是自由。新芬党和共和军,不止要反对大不列颠的殖民统治,还反对富人阶级的压迫。理想是建立“完全民主”的社会主义政府。但是从另一方面,追逐土地意味着占有,而追求自由可能就面临付出。《风吹麦浪》中的内部争吵,正好反映出这样的困局——这两场论战均无果而终。事实上自由与体制的悖论直到今天依然还在期待着一个中肯的结论,在去年有一部英国电影《哈里·布朗》(Harry Brown)就反映出现代社会人权与秩序之间的矛盾,最终依靠以暴制暴而换取安宁,这种选择题显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承受。

Loach在访谈中透露:最初他只是打算拍摄殖民地的斗争,但是越接近这个主题,就越发现导致内战的所有因素在独立战争中已经出现。《风吹麦浪》的两个兄弟基于真实的故事,理想上的分歧,渗入了家庭成员的内部,留下了许多触目惊心的伤痕,Damien和Teddy的悲剧只是一个缩影。尽管在Loach的电影中,观众会给予Damien更多的同情,但是回首历史,答案却并不是那么分明。最终爱尔兰南部成功独立,而北方6郡选择留在英国,如今这一切已经成为了往事,时间能给出的只是结果,追溯其过程和缘由,可能也只会看到更多的暴力和伤痕。

《风吹麦浪》里的战争并不浪漫,也很难说得上悲壮,它的主人公既不是在恐惧里苟活的“钢琴师”,也不是大英雄,满腔的热血让他们卷入到了这场战争中,又逐渐在反抗的道路上走向了迷茫。Damien因为信仰社会主义而宣誓效忠于共和国政府,可是随着和平条约的签订,后者却背弃了这一信念。而Teddy起初是一个激进的反抗者,最后反而变成了压迫者。作为著名左派活动家,Loach的个人立场显而易见。电影中引用了James Connolly的讲演:“除非你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你的一切努力都将化为乌有”。不过对于这个问题,××××××××××新的注脚。

现如今,关于战争的影片,倘若没有什么新鲜的立意,就可能显得陈词滥调,很难再引起人的太多兴趣。《风吹麦浪》是一部十分冷峻的电影,没有太多的修饰和渲染,角度非常尖锐,也不乏客观思考。观看这部影片,我仿佛时而置身于战争之中,时而又抽身出电影之外,身临其境,又留有许多思考空间。而正如片名所示,在这个悲剧时世之中,爱尔兰的乡村风光却依然如诗如画。尽管我们并没有看到金黄色的大麦,不过当清风穿过弥漫的薄雾,吹动山峦间的绿草翻起阵阵波浪,还是很好的契合了歌曲中,那种优雅,屈辱,而惨烈的意境。

《风吹麦浪》里的各个角色,可能会让人觉得不够戏剧魅力,其实影片对于立场冲突和情感的描绘非常细致,两段式的划分也颇具深意,兄弟俩的两条看似相悖而驰的人生道路,命运却又有着惊人的类似。影片的最后一场戏,当Sinead向Teddy说出“我永远都不会再见到你”的时候,刚好呼应了前半段的结尾,只是此时,可能面临“so much blood, means so little”的人物,已经由Damien变成了Teddy。Damien临死前的遗言说,“我曾经不想卷进这场战争,却卷进来了,现在我想脱身,却做不到了”。理想的破灭所伴随的却是亲人之间的自相残杀,显得犹未残忍。影片中的人物就好似被历史无情嘲弄的弱小者,反抗着自己的命运,拥抱着自己的理想,最终却只能成为那颗随波逐流的棋子。战争吞噬了人性,也以自己的疯狂反衬着人性的弥足珍贵。

作为一个普通的业余影迷,我热爱写观后感,尽管它们可能远够不上“影评”的资格。在我写过的许多观后感中,评写《风吹麦浪》显得犹为艰难。因为这是一部富有争议的电影,也是一段富有争议的历史。但是,不管你是否认同Loach的政治立场和本片看待历史的角度,我想都不能抹杀这部杰作的艺术品质和思想深度,它虽然尖锐却毫不生硬,情感也十分真挚动人。老实说,我十分羡慕英国人可以自由的拍出这样,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宣扬社会主义制度,揭露和批判本国殖民历史的电影。而且,影片中对底层人物的关注,对于战争与人性,理想与现实,自由和民主的思考,在任何时候都有着宝贵的价值,也能激发很多人的共鸣。

Archives

  • 2016 年 6 月
  • 2016 年 5 月
  • 2015 年 8 月
  • 2015 年 7 月
  • 2010 年 7 月
  • 2010 年 5 月
  • 2010 年 4 月
  • 2010 年 3 月
  • 2010 年 2 月
  • 2010 年 1 月

Blogroll

  • Yann’s Tardis
  • Kate

Links

  • 我的电影收藏
  • 来自豆瓣的前世记忆
©2025 Lackcast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