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ckcast

Menu
  • 首页
  • 电影
  • 电视
  • 杂谈
Menu

月球:看看我们的未来,然后好好想想它

Posted on 5 4 月, 201028 9 月, 2021 by vince

去年最值得一提的科幻电影,应该是来自英国的《月球》(Moon)。《阿凡达》的成功,更多的是在于令已经对好莱坞的视觉特效感到审美疲劳见惯不怪的观众,还能再度惊叹人类的创造力远超自己的想象。有趣的是,这两部电影不止在格局和制作上站在了两个极端,其故事内容也有着截然相反的方向。《阿凡达》在很多地方,都让人想起庄周,它对于现代文明的逃离固然是美丽的旅程,也难免令人觉得虚无缥缈。而《月球》却让很多影评人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科幻电影,比如Stanley Kubrick的《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和Ridley Scott的《银翼杀手》(Blade Runner)。这种古典怀旧的科幻风格,虽然没有耀眼的华丽视觉,却更为关注人类的未来世界。看到最后,你也许甚至很难用美好和悲哀来简单的界定它,在主人公的命运之外,一切都是未知和迷茫的。

《月球》是一次充满悬念的心灵之旅,给人带来一种充满不确定性的角色体验。现如今的好莱坞,有很多影片都把情节做得跟电子游戏一样,却只抓住了关卡和升级的过程,极少留意到这些东西中真正的精髓。Sam Rockwell所扮演的能源工人Sam Bell,一个人孤独的在月球上履行为期三年的合约,即将结束漫长而沉闷的工作与家人团聚,他有个妻子,彼此婚姻出现问题。但是一次意外的事故,将这个故事彻底的颠覆了,在两个“大梦初醒”的Sam彼此见到另一个自己的时候,这个谜一样的状况既是主人公面前突如其来的困惑,也让故事变得引人入胜。Rockwell一个人分饰了多个相同角色,围绕着两个Sam Bell之间的情感冲撞,揭开了一个个被埋藏的真相:他是谁?他从哪里来?他的过去到底发生过什么?是产生了精神分裂还是平行宇宙?这个寻求自我的旅途,在能源公司总部即将派人来月球上调查之后,变得格外紧迫:十几个小时的时间内,这个故事将以什么样的方式终结,以及Sam Bell如何找出背后的秘密并脱离险境。

这部影片一个成功的地方是对于故事情境和氛围的营造渲染,特别是场景的美术设计令人印象深刻。全片共分为内外两个场景。月球表面的外景不同于我们印象中的美丽夜空,黑白的色调阴暗、荒凉,令人窒息。而在基地内部,其极简纯白风格的室内设计,亦是一片优雅而冰冷的孤闭空间。不过在这个机械的空间内,却不时的安放着一些别致的小情趣,最明显的是故事中另一个主要角色机器人GERTY,这个机器人并没有像许多电影一样设计成灵巧的外形,就是一堆笨拙、冷冰冰的金属部件和外壳,但是在屏幕上,出人意料的显示着一张可爱的笑脸。

另一方面,GERTY也是这个故事的最大亮点之一。除了造型设计之外,找来Kevin Spacey为这个角色配音,亦是一个正确的主意。Spacey是一个非常擅长语言表现的演员,在《月球》中,Spacey的配音在机械之中带有磁性,慵懒而又不会令人觉得恐怖。整部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画面,是它的屏幕上那张一闪而过的哭脸……如同影片前期Sam出现的幻觉,从这一刻起,人工智能已经挣脱了人类的束缚与控制,而开始寻求自我存在的权利与尊严。

看看我们的未来,然后好好想想它,这便是《月球》所带给我的体验。尽管它的开篇显得有些黑暗和阴森,但是在影片的结尾,却给了观众一个温情而感人的结局。只是,在这个故事以外的世界,仍然是一片漆黑的迷途,令人陷入无止尽的焦虑和失落:where were we now? and where is the future? 作为Duncan Jones的导演处女作,本片表现手法纯熟精炼,剧情引人思考,又颇具悬念,实在是近年来最值得品读的科幻佳作之一。

Archives

  • 2016 年 6 月
  • 2016 年 5 月
  • 2015 年 8 月
  • 2015 年 7 月
  • 2010 年 7 月
  • 2010 年 5 月
  • 2010 年 4 月
  • 2010 年 3 月
  • 2010 年 2 月
  • 2010 年 1 月

Blogroll

  • Yann’s Tardis
  • Kate

Links

  • 我的电影收藏
  • 来自豆瓣的前世记忆
©2025 Lackcast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