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亨利八世时期的影视作品实在太多太多,1966年的英国电影《四季之人》(A Man For All Seasons),最为独到的地方,是专注的抓住了一个复杂又难言的境况。关于这个处境,可以从《圣经》里耶稣的经历开始说起。林语堂在《信仰之旅》(From Pagan to Christianity)一书中,谈论到唯物论的时候,引用了一句耶稣的话:“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神的物当归给神”。但是,这里的用意却并非是试图撇清物质世界的国与灵性信仰的国,这句话只是用来回应“假冒为善的人”不怀好意的陷害——《新约·马太福音》第22章15-17节所记录的那件事。而亨利八世时期的英国首相Thomas More爵士,忠诚的天主教徒,遇到的问题又有些差别,他的困境并非来自于选择自身,是忠诚于国王或者还是忠诚于信仰,只是悲剧的原因之一。More自称并不是一个殉道者,他是一种极其尊崇理性和秩序的人,既坚持原则,又试图寻求法律的庇护保全自己。所以到了最后,这个处境最为恶意的地方,是让这样一个聪明智慧的人亲身经历了理性的破灭,他所捍卫的公义,也许从未真正存在过。
《四季之人》的剪辑手法是很引人注目的——因为它剪得实在太简洁了!每一个场景便是一个段落,几乎没有什么情节过渡,对于现代观众而言,可能已经变得老旧而不合时宜,就像舞台剧一样。只是在本片中,这种洗尽铅华的执导风格却收到了极佳的成效,非但没有削弱作品本身的精美,另一方面还令我感觉到电影的作风,与主人公本人的性格融合得再好不过——More同样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物,世人用理性、正派、诚实、智慧来形容他,所以关于他的传记电影也理应如此。
怎能不提Robert Bolt精采绝伦的剧本,在短短的2个小时内,对于法律和强权,信仰和世俗,沉默与言论,妥协与坚持……等大量的问题进行了生动有趣的剖析,对话庞杂,从国王、权贵、政客到下层百姓,每个人物的语言风格都有恰如其分的展现,而且没有哪怕一句是可有可无的。More本人是一个口才卓越的律师和法官,因此喜欢法庭辩论的影迷,一定不会对影片中逻辑细密、步步为营的唇枪舌战失望而归。
参与本片的演员亦有着同样精彩绝伦的表现。在看完同年的另一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之后,我很好奇是什么样的表演打败了Richard Burton成为奥斯卡影帝,而Paul Scofield在本片中的表演,特别是对于台词和语气的精准把握,是一个足以令我认同的答案。扮演亨利八世的Robert Shaw,扮演夫人Alice的Wendy Hiller等也都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当然,片中最著名的演员都是些配角们,John Hurt在本片中饰演了一个一心往上爬最后还出卖灵魂的小青年,Orson Welles出演的Wolsey大主教是开场人物之一,只有短短几分钟的戏份,但是他至少还有好些台词,饰演情妇Anne Boleyn的是Vanessa Redgrave,也许是最伟大的女演员之一,只在婚礼一场戏中出现,短暂了两三个镜头,而且没有一句台词,可是她转瞬之间的神情表现却依然显露不凡的功力,也巧妙暗示出国王与新王后之间的婚姻并不是那么和谐。
尽管这部影片的魅力大多来自于戏剧本身,但是依然有许多镜头处理得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我最喜欢的,是More在一个狂风汹涌的夜晚步行回到家中,遇到女儿Margaret的那一场戏。执导本片的Fred Zinnemann,是一个成就卓著的人,作为一个美国导演,他对这部完全是英国传统古典电影的出色掌控可以说是无懈可击的。
本片的片名:“A Man For All Seasons”,是对主人公的极度褒扬,而Thomas More爵士其人,也确实无愧于这一称号。作为英伦历史上公认最有德行的人,他不仅是人格和道德上的典范,也是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影片开头,在家中的客厅内,主宾之间所谈论的,正是其不朽著作《乌托邦》。至于这部电影,是否称得上“a film for all seasons”,我想,至少它从自己的主人公身上汲取了不少同样可贵的品质:正派、简洁、聪明、有力。所以,你应该去看电影,而不是试图听我讲更多的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