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 Mendes的《毁灭之路》(Road to Perdition),既是明星云集,不乏动作场面的商业作品,也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电影艺术的完美结晶。这部影片改编自Max Allan Collins与Richard Piers Rayner创作的同名漫画书,男主角是号称“死亡天使”的黑帮高级杀手Michael Sullivan。电影于2002年7月公映之后,有影评人认为当年的奥斯卡季已经提前来到。在之后的几年中,原作者又推出了2部续集《炼狱之路》(Road to Purgatory)和《天堂之路》(Road to Paradise),从书名中,不难看出这个故事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Road to Perdition亦可译作“地狱之路”)。据悉Collins曾经计划亲自改编和执导这两部续集的电影版,我没有读过漫画书,不过在我看来,《毁灭之路》的电影实在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故事,6个星期的旅行,一路通向地狱,也一路通往天堂,而在影片的结尾,路也已经终结了,硬要继续讲,恐怕会破坏前作的完美。
当时年仅30多岁的天才导演Mendes,惊世处女作《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一举成名之后,选择了这个黑帮复仇的故事继续证明自己。这位伦敦戏剧舞台界的才子似乎却对美国人在上个世纪的精神变迁有着执着的兴趣,这一次他的目光指向1931年的芝加哥,经历1929年的黑色星期四,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的深渊里,也带来了社会治安和道德体系的分崩离析,关于这一题材的影片,著名的有《邦妮和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亦是一部公路犯罪电影。
情节看似简单的《毁灭之路》,其实是一部历史痕迹非常浓重的作品。除了故事背景之外,影片对于时代面貌的还原亦做足了功课,无论是Tom Hanks与Jude Law相遇的小餐馆,还是公路上扬起的尘土,都费了许多功夫。Sullivan驱车进入芝加哥时的场景,动用了一百多辆老爷车,在艺术指导项目上赢得了BAFTA,也提名了奥斯卡。相比技术的认真,更令人赞赏的是背后的内容细节。其后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面,是小Michael坐在休息室内等待父亲的消息,放眼望去,广阔的大厅中坐满了挤挤攘攘的人群,画面中满是黑色的衣服与白花花的报纸——他们都找不到工作。不少看似无关主线的细枝末节都折射出时代的风貌,将片中角色的困境埋藏在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局之中,虽然他们是爱尔兰的移民,却与美国的社会命运微妙相连。在影片的结尾,1931年的冬天过去,春天即将来临,小Michael也过上了安宁的新生。在故事之外,影片本身没有明示的,是即将到来的1933年,Franklin Roosevelt上台,黑暗后的黎明近在咫尺。其后二战爆发,各国遭受重创,远离战场的美国从此成为世界霸主。
Mendes的电影,题材其实十分广泛,但是都烙上了鲜明的个人印记。虽然是舞台剧出身的导演,大银幕上却能表现出强烈的视觉化风格。在他的影片中往往不难找寻那些熟悉的意象,危机潜伏的餐桌,充满暗示的门窗,并且被赋予特殊的表现力。对于《毁灭之路》来说,令人印象最深的一个意象是水的无处不在。水在Mendes的电影被赋予各种含义,在《美国丽人》的浴缸里充满刺激和诱惑,又在《为爱出发》(Away We Go)的海边尽显温情与浪漫。而在本片中,水在漫长的冬夜显得冰寒彻骨,往往预示死亡的恐惧。比如保存尸体的冰块轻声滴落,枪战之夜的倾盆大雨,暗房里的红色液体,还有多起浴室中的谋杀。尤其是老Sullivan的死亡,是本片中最具个人视觉风格的一组镜头,翻滚的海浪倒映在窗中的玻璃之上,观众的双眼都被海水与父亲的脸遮住,浪涛声掩盖了画面底层光线的细微变幻,枪声突然响起。
《纽约时报》的影评,称本片为一曲“视觉交响诗”。当时担任摄影指导的Conrad L. Hall已经76岁高龄,Mendes的前两部作品均由其掌镜,几乎天作之合,而且都获得了奥斯卡,可惜在拍完本片第二年就不久人世。这部遗作是Hall的一次完美谢幕,不同于《美国丽人》中90年代中产阶级郊区生活的神经质画面,1931的芝加哥冰冷、压抑,本片的色调在光影的渲染下显得既阴暗又迷人。Mendes对视觉一向有着完美主义的苛求,他的影片,画面往往都经过了精心的过滤。虽然本片是一部黑帮电影,却不显出一丝肮脏与杂乱,每一处细节都精致无暇,几乎每个镜头的构图与光线处理都可以拿出来作为课堂的分析范例。比如通过图中的这个镜头,父子之间的情感疏离不言而喻。为本片配乐的是Mendes的老搭档Thomas Newman,一位非常出色的电影作曲,他创作的音乐既优美又与剧情完美融合,影片的片头,即用充满凯尔特风情的音乐点出主人公的出身背景,Jude Law驾车现身的时候,旋律忽然变得妖艳鬼魅,令人不安而栗。
《毁灭之路》中呈现出电影视听艺术的诱人魅力,在贯穿全片的凶杀场景中犹未华彩,因此,至少007的fans可以无需担心Mendes对于动作场面的掌控能力。小Michael的偷窥,影像混乱,模糊不清;秘密信函事件,紧绷的场面配上门外传来的欢畅乐曲;会计师一段,老Sullivan拉上暗红色的窗帘,整个房间即刻成为杀戮的舞台……当然,最著名的还是雨夜里的枪战华尔兹,在这场戏中,所有的现场音效都被过滤得一干二净,只留下瓢泼大雨,悲情的配乐,以及沉默的舞蹈,犹如武侠小说般写意,又如意大利歌剧般恢弘。这是老Sullivan与Paul Newman饰演的John Rooney之间痛苦又无奈地对决,Mendes完全剔除了暴力场面中血腥与残忍的一面,这样的处理,也是两个人物之间情谊与仇恨的准确注脚,渲染出人物的命运悲剧。
这部影片所可能引起的反对意见之一,我想是对于男主角,老Sullivan的身份塑造。Mendes选用了气质正派的Tom Hanks来饰演黑帮杀手,剧情的改编又完全剥离了主人公身上的道德缺陷,反而令观众感受到他是一个正义的符号,可能也会有观众难以体会到主人公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跟着走上的是什么样的道路。其实从一开始,这个故事就几乎抛弃了黑帮电影中常见的善与恶的论题,正如影片最后的旁白。在我看来,本片虽然有黑帮网络的背景,主题其实更多是关乎一个家庭面临生存绝境的挣脱与反抗。影片中的“地狱”与“天堂”,固然有着宗教符号上的意义,但是亦可指代人物的生活处境。